指导单位:北京万方教育管理研究院 万方科技学院
  万方融智—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专业 诚信 快捷 稳妥 竭诚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学术创新和期刊出版业发展服务 稿件咨询电话:13693011947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    合作期刊    范文数据库    最新征稿启示    期刊常识与写作技巧    办理流程    汇款方式    关于我们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热线电话:010-81545776
咨询电话:1369301194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邮箱: wfjy2000@163.com
值班编辑:李老师 赵老师
www.wflunwen.com
 CSSCI 期刊
经济管理类   教育类
农林科技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
医药卫生类   政治法学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经济管理类   教育类
农林科技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
医药卫生类   政治法学类
 国家级期刊
国家级期刊    
 省级期刊
省级期刊    
 
 
 
        万方论文网 >> 范文数据库 >>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研究

发布人:admin 浏览 1122 次【字号 】 发布时间:2012年8月23日 打印本页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研究
                                     肖广鹏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要问题,其关键就是农民问题。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十二五”期间乃至以后可预见时期内需要面对的艰巨任务,是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根本。本文根据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及其转移程度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通过各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建议与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乡一体化
                 一 、引言
   从04年至今,中央连续出台的一号文件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均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重点。“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这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至为关键。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估算,截止到“十一五”末,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42亿人,但是仍存在1、5亿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空间转移过程,表现为从第一产业向二、三的过渡。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一体化的协调性问题,提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关对策建议。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贡献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个人发展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统计资料数据,在城市打工远远高于纯务农的收入水平,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由于长期在城市打拼,农民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上也开始向“市民”方向发展。农民在适应城市的过程,也是农民提高自身能力,促进个人发展的过程。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首先会使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这不仅推动着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更是为我国当前的农村土地的扩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契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对于提高了农村资源占有量和土地利用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农民工是促进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推动者。农民工的存在从经济上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了城市的建设成本,更是从生产要素层面上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不利形势
 (一)传统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
   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人为上将农村与城市区别开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自由转移。虽然近年来户籍政策制度有所放宽,但是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还是对农民进程带来很大的限制。这种不平等的身份制度使得农民工在社会政治参与、基本医疗服务、子女上学教育方面与市民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大大增加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本。
  (二) 当前土地产权制度和流转机制不够健全、灵活
   我国目前的土地制度在所有全上归集体所有,农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但是气流转权的的不够灵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转移。虽然近几年国家强调农民所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权,但是与之相关的市场体系与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完备。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不到将经营权、流转权以等价交换形式顺利换取在城市生活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前提下,当前土地制度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却使一些农民以“候鸟”的迁移流动,一边打工,一边务农,降低了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三)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进城农民介于两难境地
   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现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着二元结构和城乡巨大差异。从农村来讲,如果把农民工还是纳入农村社会保障范围缺乏其实际操作性。首先,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发育层次低,覆盖面窄,农民本身参保率比较低。其次,由于部分进城农民长期居住在城市,与来源地的联系也越来越少,把他们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不现实的。从城市来讲,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户籍挂钩,这对进城农民有显著的排斥性。
  (四)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城镇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城乡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指标。虽然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发展势头较好,但还是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大城市数量少,中小城市发展瓶颈重重,经济发展协调指数低,偏离了世界平均水平,影响着农民问题的根本解决城乡的统筹发展。
 (五)农村进城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相对较低
  农村富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过渡到二、三产业,他们的文化、技能素质高低是影响转移速度、效益的重要因素。劳动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其对就业产业的选择和其收入的多少,影响着他们对城乡关系、对自己未来的看法和信心。目前城市对熟练技术工人供不应求,而有技能、年轻的农村劳动力缺少,这也反映出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不均衡。
      四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稳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历史上形成的二元户籍制度不可能瞬间改变,其改革必定是循序渐进的。其目标模式可以先在中小城市和城镇地区建立统一管理的户籍制度,将户口完全放开,消去城市户口的特殊福利待遇,使得农民与市民没有身份上的差别,只有职业上的不同,实现户口的自由流动。然后对一些省会级别的大城市,可以在办理流动人口暂住户口的基础上,将申报者在本城市的居住年限、收入水平、纳税证明、学历技术证书等具体因素作为衡量落户的基本条件,做到考核体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因地制宜的逐步对他们予以落户。
  (二)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和流转机制
  当前深化土地改革的重点是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同时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遵循“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真正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所有权。具体来说,可建立一个运转公平、灵活的农民土地退出体系,让农民在退出土地的时候得到平等或者更高的利益补偿。同时通过出租、转让、委托经营、股份制等现代金融手段,实现土地的自由流转,消除土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牵制,并通过相关配套措施,如建立专项基金等措施,建立一个运转高效、灵活方便的流转机制。
  (三)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资源配置
  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护进城农民的基本权益势在必行。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基本保障上,运用农民个人缴费、单位缴纳,政府补助三位一体、有效结合的机制,给予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要给他们每个人建立统一管理的个人资金账户,并且即便农民工工作流动或返乡时,账户也可以随人带走。同时加强不同地区、各级政府的信息交流,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有效对接,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构建与工业化发展相协调的城镇体系,强化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能力
   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城市发展结构不合理,不仅制约着工业化的发展,从长远看,更制约着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强化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能力,就要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增强城市功能,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要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实现小城镇城市化,促进小城镇转型发展,积极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五)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广大农村地区,国家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水平。对农民工培训要建立一个成熟完善的技能培训体系,实行培训补贴和订单式培训制度,可通过政府牵头,引导多方投资,运用岗前培训、应急培训、长期发展培训等灵活的培训内容,鼓励其参与培训;对待相关培训机构要加以扶持,同时严把质量关,增强其竞争意识,引导其把培训与就业服务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农民工人力资本与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王竹林,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程名望、史清华、徐剑侠,2006:《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经济研究》第4期。
【3】李继云,2008:《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以云南为例》,《商业研究》第5期。
【4】欧阳慧,2010:《“十二五”时期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思路建议》,《宏观经济管理》第5期。
【5】辛岭,2008:《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技术经济》第4期
,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办理流程  
 

万方融智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智力支持:北京万方融智教育咨询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天合东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wfjy2000@163.com     联系电话:010-81545776    稿件查询:15611272168   工作QQ:2545197423(学术部)1511597931(李编辑)1977530847(赵编辑)

Copyright@ 2012 万方融智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2001766号